移動支付:成就“點石成金”的夢想

肖揚 2005/11/09

  編者按

  移動支付業(yè)務是將移動網絡與金融系統結合,為用戶提供通過更為便利的手機手段來進行商品交易、繳費等金融服務的業(yè)務。當前,我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由于技術上的安全和便利問題尚未解決、產業(yè)鏈不成熟、用戶使用習慣欠缺,因而處于緩慢的業(yè)務導入期,這綜合表明了國內市場的大環(huán)境尚不成熟。雖然我們的移動支付市場發(fā)展較晚,但是在歐洲等國家,尤其是芬蘭、日本、韓國等,卻不乏一些的成功案例。本期特別安排了這樣一些內容,以利于汲取經驗,取長補短,為各方在開拓移動支付業(yè)務的同時,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有專家稱,未來,移動服務將會成為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手機代替現金、支票及信用卡來進行支付,將改變移動支付手段的應用,也會改變消費者行為方式,造就一場支付領域(網上及銷售點)內的革命。并且,它們對相關產業(yè)內至少六個組成部分會產生重要影響,包括銀行、移動網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軟件公司、信用卡協會以及貿易商。

  據相關調查及預測,未來幾年銀行傳統分支機構數量將大幅減少,自動柜員機(ATM)數量將低幅增長,電話銀行服務也將放緩增長速度,最具生命力及前途的是新興的網上支付與移動支付方式。雖然目前手機支付量與網上支付的比例大致是1:10000,但手機支付的普及是大勢所趨。目前圍繞手機的應用和無線增值業(yè)務日新月異,同時為實現手機支付所必需的移動通信技術和支付技術已逐步成熟。

  大力推廣手機銀行打造高效能價值鏈

  雖然前幾年的國內市場環(huán)境尚處于不成熟階段,但近兩年,經過銀行、移動運營商的大力培育,國內市場大環(huán)境逐漸成熟。今天人們對于新技術的認知已相當普遍,特別是年輕人已經把使用短信功能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時尚。有專家指出,現在正是開展手機銀行業(yè)務的最佳時機,大力推廣移動支付有利于銀行諸多方面的益處:

  降低銀行經營成本,提高贏利能力。開展手機銀行服務可以有效降低銀行經營成本。據國外金融研究機構(Booz Allen & Hamilton/Logica Estimate)調查結果表明,利用手機銀行處理每一筆交易的平均成本為0.16美元,大大降低于1.07美元的傳統柜員交易成本。按國內目前平均柜臺交易成本約為人民幣4元進行推算,使用移動交易的成本為0.6元人民幣。

  拓展銀行服務方式,增強銀行競爭力。手機銀行拓展了銀行的服務渠道,是繼網上銀行、電話銀行之后又一種方便銀行用戶使用的服務方式。銀行業(yè)向來注重利用技術提高服務,發(fā)展手機銀行已成為各銀行提高服務,增強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銀行間經營戰(zhàn)略的要素之一。

  延長了銀行服務的時間,擴大了銀行服務范圍。手機銀行是將銀行業(yè)務柜臺延伸至手機用戶身邊,無形地增加了許多業(yè)務網點,同時不受營業(yè)時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了7x24小時全天候服務。

  方便展開中間服務,增加銀行收入。手機銀行服務方便性和安全性,使手機用戶更愿意選擇通過手機繳納電話費、水、電、煤氣費等。

  易于推廣銀行的金融產品,增加業(yè)務量。銀行可以隨時將新出的金融產品推向用戶,通過短信息及時與客戶溝通互動,促進交易買賣,有效地提高交易頻率,擴大業(yè)務量和規(guī)模。

  利于開展有償收費服務,獲得新的服務收入。外資銀行在國內提供的理財收費服務,使國內各商業(yè)銀行看到了新的服務形式和新的收入來源。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銀行開始嘗試提供這種滿足用戶理財需求的專家建議、投資組合建議等有償的個人理財服務,并獲得較好的回報。

  影響移動支付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雖然國內早在2002年就開始了成型的手機支付業(yè)務,但在諾大的市場中,卻一直未獲得與互聯網增值服務一樣強勁的發(fā)展勢頭。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手機用戶增長,另一方面是悄無聲息的手機支付市場的尷尬,問題何在?
  1. 用戶對無線方式的安全性心存疑慮。與網上銀行一樣,安全問題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2. 服務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目前國內剛起步的各家手機銀行業(yè)務,往往因為服務內容的單一和貧乏而使市場推廣遭遇阻力。專家指出,目前,“手機錢包”尚不能進行大額支付以及實物配送交易,這是因為移動支付的方式,還受到無法出示消費憑單以及法律、合同等方面的限制。如果我們的手機除了查詢一些賬務外,還能用之交付水、電費、訂餐、訂票,或在其他城市、省份消費,則將能吸引更多的手機用戶選用。


  3. 技術與易用性欠缺使發(fā)展遲緩。一方面,目前國內手機支付主要還是使用短信方式。由于短信是中繼方式,實時性和數據完整性無法保證。在沒有加密的情況下支付密碼等容易被破譯。另一方面,一些銀行推出支持手機銀行的SIM卡,基本上是一種不帶空中下載(O鄄TA)功能的STK卡,銀行服務菜單都是寫死在卡中的,這就限制了它的菜單更新,使它無法增加、刪改任何應用服務。手機銀行卡沒有OTA功能,無法實現一卡通用,不僅阻礙了新服務的推廣,也使手機銀行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移動支付市場蓄勢待發(fā)

  在全球手機發(fā)展最快的東亞地區(qū),手機支付正在表現出驚人的增長。有資料顯示,在韓國,每個月有超過30萬人在購買新手機時會選擇具備能儲存銀行交易資料并進行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機。有幾萬家餐館和商店擁有能從手機通過紅外線讀取信用卡信息的終端,使顧客能通過手機進行消費。另有調查顯示,到2006年,亞太地區(qū)的手機購物市場將達到548億美元,屆時將有大約3億人用手機購物。

  截至2004年,我國移動用戶總數達到3.34億,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根據美國戰(zhàn)略分析公司的數據,2004年全球手機商務的市場總額已經達到200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手機作為一種安全、便捷和先進的支付工具正逐漸顯現出其巨大的發(fā)展及應用潛力。

  與國外手機銀行的發(fā)展相比,我國手機銀行起步晚,但發(fā)展迅猛。最早是在2000年2月14日,中國銀行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簽署了聯合開發(fā)手機銀行服務合作協議,并于2000年5月17日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先期開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26個地區(qū)手機銀行服務。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也于2000年5月17日開通了手機銀行系統,并首先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等12個省市分行開通。2000年3月24日,招商銀行發(fā)布信息,宣布與廣東移動深圳公司合作,聯合在深圳推出手機銀行服務,隨后又在重慶、北京、武漢、上海等11個城市推出。2000年4月26日,中國光大銀行宣布在摩托羅拉公司的支持下推出手機銀行服務。2004年9月,中國建設銀行手機銀行項目推出,并于2005年初與中國聯通達成協議,使用CDMA手機的建行用戶可以用手機繳納水、電、氣、電話、交通等各項費用。也是在2005年初,交通銀行推出了“國內第一家真正的手機銀行”,與其他銀行推出的SMS服務不同,交通銀行以歐洲流行的WAP通信方式在移動電話上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日前,上海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與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在上海率先合作推廣“手機錢包”業(yè)務。手機錢包業(yè)務雖然尚屬于一項全新的移動電子支付和金融信息服務。但是此舉為中國移動手機客戶及交通銀行太平洋卡持卡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財、支付手段。

  有觀察人士稱,一直在冰山下潛行的國內手機支付市場正在蓄勢待發(fā)。互聯網的未來在于移動,中國手機支付市場有望繼互聯網之后成為又一個在全球成就“點石成金”夢想的財富力量。

  目前,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費品。新手機越來越強大的功能,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便捷。由手機引發(fā)的各類移動服務,包括金融服務,也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圖為2005年通信展上參展廠商展示的手機新品。

金融時報